澎湖縣歷史建築澎湖廳憲兵隊
澎湖 Penghu
2021
- program
- 第三期規劃設計
- address
- 880 澎湖縣馬公市民族路22號
澎湖縣歷史建築澎湖廳憲兵隊(1901),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歷史脈絡
澎湖廳憲兵隊的所在基地,清代原為副將舊署,後改建為通判衙門。清日甲午戰爭,明治28年(1895)清廷戰敗,將臺灣全島、其附屬諸島及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日本指派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指揮近衛師團及常備軍艦負責接收臺灣,同年制定〈臺灣總督府暫行條例〉,設民政局、陸軍局、海軍局等,憲兵部則隸屬於陸軍局內,但其組織、權限,尚無具體規定。至民治29年(1896),敕令第232號發布〈臺灣憲兵隊條例〉,首揭「臺灣憲兵為陸軍兵之一,屬陸軍大臣管轄。
明治34年(1901),日本在媽宮城內新設第十五憲兵隊「澎湖島憲兵分隊」本部並開始執行業務。明治35年(1902),在澎湖廳西嶼澳外垵鄉新設第十五憲兵隊澎湖島憲兵分隊漁翁島憲兵屯所(或稱澎湖島憲兵警察區漁翁島憲兵屯所)並開始執行業務。
昭和6(1931),澎湖島憲兵分隊廳舍改建,憲兵分隊暫時移往澎湖島馬公街馬公639之2地號辦公〈今澎湖防衛司令部內〉。同年9月30日,澎湖島憲兵分隊廳舍改建完成,憲兵分隊遷回新廳舍辦公(現今澎湖廳憲兵隊基地位置)。
新廳舍中除了L 形的指揮大樓、及劍擊室樓下的倉庫使用混凝土加鋼筋構築之外,劍擊室本身、馬房、辦公廳、及6棟寢室都是和式風格的木造建築;昭和16 年(1941)在基地北側的土丘邊坡興建2座防空洞,供憲兵及其軍屬躲避空襲之用。
民國34年(1945),二世界大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陳儀接受日本投降,次年澎湖成立要塞司令部。民國38年(1949)四十軍據守澎湖設澎湖防衛司令部,原澎湖島憲兵隊房地歸澎湖防衛司令部運輸組使用,至民國47年(1958),運輸組改編為澎湖防衛司令部馬公港口指揮部。
戰後初期,澎防部運輸組除了繼續使用這些接收的日軍營舍之外,也曾應部隊人數的增加而增添了一些廚房、廁浴等建築,並且將營區西北側的兩棟日式寢室闢為「女青年之家」。民國47 年(1958)金門砲戰爆發之後,軍方不但將運輸組改編為港口指揮部,也增建了餐廳及L 形指揮大樓後面的地下戰堡,來增加支援金門前線的運補功能。而營區北側的土丘則因為劃交給空軍防砲部隊接管,而增建了防空砲座等設施。
民國62 年(1973),縣政府將港指部北側到天后宮之間的土丘剷平,並拆除位於土丘南側的兩棟日式寢室,來闢建民族路南段。港指部L 形廳的東端因此被削去一小部份,而改用空心磚來填補鄰接道路的牆體;原來位在東南角的營區大門(面向南方)也被剷除,而改在路邊開設了一座面東的大門及左右兩座哨崗。
民國84 年(1995)L 形指揮大樓西側的兩棟日式寢室又因為老舊漏雨而被拆除,改建為一棟兩層的鋼筋混凝土造的寢室大樓。民國89 年(2000),縣政府將港指部營區及其北側土丘一併變更地目為「社教用地」,兩年後又將港指部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91年(2002)東側為因應澎湖天后宮参觀人潮,港指部同意由澎湖天后宮出資拆除民宅眷舍南側部分圍牆、側門及廁所,新建公共廁所。到民國93 年(2004)軍方將港指部及其北側土丘移交給澎湖縣政府,以便進行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的整體規劃。
是故上述,本案日式宿舍創建於昭和6年(1931)澎湖島憲兵分隊廳舍改建時期,而防空洞及砲座則為47年(1958)金門砲戰爆發之後因應戰事而興築。
昭和6年(1911)改建後的「澎湖島憲兵分隊」(圖片來源:澎湖知識網)
現況照片(雙併日式宿舍)
現況照片(獨棟日式宿舍)
建築形式
– 日式宿舍 –
雙拼日式官舍及獨棟日式官舍位於基地北側,為昭和6年(1931)所建。原共計6 棟,現存獨棟及雙拼之官舍各1棟。依「澎湖縣歷史建築澎湖廳憲兵隊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推測係根據大正11年(1922)頒布的「臺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判定獨棟日式官舍相當於判任官甲種(25坪以內);雙拼官舍則約同於判任官乙種(20坪以內,雙拼)。
然依本所認為,明治29年(1896)發布〈臺灣憲兵隊條例〉,首揭「臺灣憲兵為陸軍兵之一,屬陸軍大臣管轄,而日本陸軍於大正9年(1920)12月起即已實施的〈陸軍官舍基準〉,除了集體官舍(合宿舍)外,家庭式的官舍依其建築規模共可分為九等,應以此為官舍等級判斷之。
另本案興建於昭和6年,實質前淺井新一擔任臺灣軍經理部技師期間,推測本案官舍也是多受前淺井新一主導影響。淺井氏在昭和5(1930)年〈我が住家〉一文中對於自己設計的住居大尉官舍之描述,以及同由淺井新一設計的飛行第八聯隊聯隊長、奏任官官舍,雖然官舍等級不同,但其構造、空間佈置邏輯,仍可供本研究比對參考。
另如屏東縣歷史建築,崇仁新村成功區、崇仁新村通海區及憲光十村(屏東憲兵分遣所官舍群),均隸屬為日本飛行第八聯隊官舍群,分期分區於昭和2~5年(1927~1930)年間興建完成,與本案興建僅相差晚於一年,建築南北座向、南側深廊或花架、雙煙囪突出屋簷外、防蟻混凝土地坪等等之相同特殊構造或造型均可作為有利之佐證參考。
砲座
砲座位於土丘的制高點,是民國60年(1971)左右由空軍防砲部隊築造的圓形平面一層的鋼筋混凝土砲座,最大直徑5.98公尺。
民國93年(2004)8月30日移交澎湖縣政府,目前閒置,因疏於管理,一度成為遊民居住或附近居民的雜物堆置場。牆體內部鋼筋蝕朽,牆面多處開裂,圍欄斷落,木門窗腐朽,有些僅存門窗框,其旁的部分附屬房舍屋頂及牆體倒塌。
有形、無形空間場域價值之分析
關於「澎湖縣歷史建築澎湖廳憲兵隊」空間場域,從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價值之兩個面向來進行評估如下:
一、歷史的無形空間認知
(一) 澎湖憲兵隊為憲兵騎警隊,見證日本因明治維新,是亞洲地區最先引進法國憲兵與警察制度的國家。
(二) 從1897年於台灣設立「司令官直屬時代的憲兵隊」,後於1901(明治34)年4月9日設「澎湖島分隊本部」起,直至1945(昭和20)年10月31日日本投降,渡過了至少45年的歲月,而後由國民政府接管,由澎湖防衛司令部使用,及陸軍澎湖港口指揮部使用,這期間見證中、臺、日三方政治及歷史上的相互牽連。
二、有形的歷史空間場域
本案官舍創建於日治澎湖島憲兵隊時期,二次世界大戰後沿用於軍事制度下之宿舍,然因地域、生活習慣、建築材料等之因素,仍與官舍基準仍有差異。
本園區其建築基本樣式,從地域性可分為東洋式(日本式)與西洋式(現代建築)等兩種,從外形上可清楚區分。
01.東洋式:係指由日本的東洋文化所衍生出來的樣式,如劍擊室、馬伕宿舍及馬房及日式宿舍。
02.西洋式: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建築樣式,如指揮大樓及港指部時期興建的寢室大樓等。
現況與損壞
目前憲兵隊日式宿舍主體,因荒廢多年,因此多為蟲蛀及木料老化所造成之損壞。目視雖看似材料本身狀況良好,但實際檢測後,木料狀況多數不佳,需進行抽換居多。
在歷代使用中,門窗、天花板、牆體、軸組及床組亦遭不當上漆,後續應討論整體顏色應恢復至哪一個斷代。外牆雨淋板亦因年久失修剝落,露出內部編竹夾泥牆。
修復模擬照片
再利用計畫
澎湖縣歷史建築澎湖廳憲兵隊,位於馬公市區內,馬公港旁,目前前期修復工程已完成並正在營運為「洪根深美術館」,園區內包含為美術館、創作空間、典藏空間及文創商店,使用機能於固定時段開放展示、參觀,未來依機關需求,將兩棟日式宿舍作為商業使用-茶室。
本案位於馬公港精華地段,旁有國定古蹟天后宮、歷史建築澎湖郵便局、歷史建築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順承門及篤行十村等,有豐富的商業行為,基地內並有足夠的廣場腹地,應將文化資產與商業行為進行結合,在欣賞文化資產、獲取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在此進行消費,增加民眾駐足之時間與機會,並讓民眾有二度來訪的慾望,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也增加管理單位維護文化資產的資金。
由於日式宿舍除了住宿機能以外,實質具待客空間及機能,因此再利用為茶坊,在空間氛圍上仍有相謀之處,惟本案兩棟宿舍空間有限,如要於內設置廚房服務空間等,空間倍感侷促,因此為讓用茶空間能完整,將廚房空間另行建置,以讓後續招商經營者能有意願進駐。
※部分圖片及歷史段落文字引用於調查研究資料。